3月27日🧑🏻🦳,社会学系在乐育楼D座103室京师社工中心办公室组织“中英青年社会学系列研讨会(Sino-British Sociological Seminar Series)”第二场研讨会。研讨会由学系刘韬老师主持👩💼🍀,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项目硕士候选人姚颖楠小姐应邀在会上为学系二十余名师生作了主题为“跨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比较与分析”的九游会平台报告。
姚颖楠小姐简要回顾了关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民工的现有研究情况,同时分析了身份性对于研究不同代际间农民工比较研究的合理性和意义,并指出对于“家”的认识、对于农民工身份的标签效应、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转变是研究的计划切入点🙂。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的农民工群体无论在空间的意义上抑或是社会的意义上都呈现出"边缘性"的特点,他们大多进入城市的"次级劳动市场"〰️,在工业与服务业中从事着高强度🥏、低工资👩🏿🦱、低保障的非技术性劳动,工资收入多半只能维持他们自身的劳动力再生产💿。赡养老人🍡🧯,抚养后代🚕、居住、教育甚至医疗等的费用,大多并未计算在他们的工资收入之内🦟🪓。背井离乡的他们只能聚居于控制严密的工厂宿舍或者城中村中的拥挤狭窄的出租屋;他们的子女进入当地学校必须交 付昂贵的赞助费📥。大部分的农民工不能享受社会保障👨🦼➡️,他们工作的绝大部分工厂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造成大量的工业伤害和职业病。而每当意外出现时🕵️♂️😨,没有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他们很难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赔偿,而依靠他们养活的家庭会马上陷入崩溃的境地。城市不是他们可以长久居留的地方,农村才是他们最后的归宿🤸♂️。除了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他们并没有清楚的身份认同,从文化上无从知晓现代社会的运作,无法以公民的身份参与政治与社会生活。
有关研究显示🤷🏻♀️,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特定背景之下👨🏿🚀🏊🏼♂️,中国亿万农民工的劳动力再生产状态的匮乏,及其与劳动力使用之间关系的割裂,不仅反映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之间的高度不一致👮🏿♀️,同时决定了这一劳动主体无法在城市中完成其无产阶级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塑造了农民工模糊而残缺的身份认同🙎♀️,同时也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层面造成了巨大的结构性张力。农民工的公民身份或者市民化问题的实质其实便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实现途径和形式,因此与产业工人化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随后🫎🚙,与会者就相关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讨论的焦点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准确性及意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实意义问题、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的使用等问题。
据报🪮,中英青年社会学系列研讨会是由社会学系主办的长期九游会平台活动。研讨会旨在加强中英两国社会研究领域的青年学生👮🏽、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互信,并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两国青年学人共同感兴趣的社会研究领域的九游会平台议题。